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中毒的最明显症状主要与肝脏损伤相关,但也会涉及到其他系统。以下是根据文献总结的症状表现:
-
早期症状:在服用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后的最初24小时内,患者可能会经历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如轻度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出汗等。这些症状可能并不严重,且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普通不适。
-
肝功能损害:在服药后24至72小时之间,进入所谓的潜伏期,此时上述症状可能会减轻,但是会出现肝脏损害的迹象,包括右上腹部疼痛(肝区疼痛),以及血液检测中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这是由于药物代谢产物NAPQI(N-乙酰-p-苯醌亚胺)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的结果。
-
晚期症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尤其是72到96小时之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坏死、黄疸(皮肤和眼白变黄)、低血糖、精神状态改变、凝血障碍、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症状表明病情已经进展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程度,需要紧急医疗干预。
-
慢性中毒:长期超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表现为持续性的肝功能异常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慢性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太明显,因此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出现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情况,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并告知医生详细的用药历史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使用解毒剂N-乙酰半胱氨酸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在中毒后的前几个小时内给药最为关键。一旦超过24小时,该药物的效果将大大降低。对于疑似病例,迅速采取行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