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是因误食毒蘑菇(毒蕈)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及预后因毒素种类和摄入量而异。
一、临床分型及症状
- 胃肠炎型
- 潜伏期0.5~6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和腹泻,严重者脱水、休克。
- 神经精神型
- 潜伏期1~6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出现多汗、流涎、瞳孔缩小、心率减慢,部分患者有幻觉、谵妄或抽搐。
- 溶血型
- 潜伏期6~48小时,伴随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及肝脾肿大,可进展为急性肾衰竭。
- 肝肾损害型
- 潜伏期6~48小时,初期表现为胃肠症状,随后出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并发肝性脑病、DIC或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90%。
二、治疗原则
- 早期处理:立即催吐、洗胃、导泻以减少毒素吸收。
- 对症治疗:神经症状可用阿托品;溶血型需肾上腺皮质激素;肝肾损害需血液净化及保肝治疗。
- 支持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呼吸循环支持。
三、预后
- 胃肠炎型及神经精神型经及时治疗多可康复。
- 溶血型及肝肾损害型易出现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
注: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误食野生毒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