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风是一种以反复抽搐、昏迷或瘫痪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常见于婴幼儿,以下是其关键信息梳理:
一、定义与特征
- 中医范畴:属中医病证名,又称“天吊风”,以抽搐无力、时作时止、病程迁延为特点,多因久病体虚或大病后引发,常见于3岁内小儿。
- 西医对应:部分资料将其与新生儿破伤风关联(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发),或归为慢性惊厥(与脑异常放电相关)。
二、典型症状
- 反复低强度抽搐,伴肌肉僵硬、对外界刺激敏感;
- 精神萎靡、形瘦、腹泻等体虚表现;
- 新生儿可能出现吮吸困难、发病潜伏期约7-14天。
三、病因与风险因素
- 中医病因:多因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或受惊吓导致阴阳失衡;
- 西医病因:包括感染(如脐带处理不洁引发破伤风)、脑损伤、代谢紊乱或遗传因素。
四、治疗与预防
- 治疗:
- 中医采用补益脾胃、平肝熄风药物及针灸;
- 西医以抗生素抗感染、镇静剂缓解痉挛为主,辅以支持性护理。
- 预防:
- 分娩时严格消毒脐带,孕期接种破伤风疫苗;
- 加强婴幼儿营养,避免过度惊吓。
五、注意事项
不同文献对慢惊风的定义存在中西医差异,临床需结合具体症状及检查明确病因。新生儿出现吮吸困难或反复抽搐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