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音乐《Scary Monsters And Nice Sprites》因被传具有“灭蚊”效果引发热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以下为事件要点梳理:
事件起源
- 网友实测引发关注:2025年3月,广州一女生凌晨被蚊子侵扰时播放该曲,发现蚊子飞行速度减缓,最终被轻松击落。她将经历分享至社交平台后,大量网友效仿并晒出“战果”,推动“灭蚊神曲”标签传播。
- 传播特点:短视频平台和图文分享形成病毒式传播,“亲测有效”“蚊子晕头转向”等直观描述及调侃式反馈加速话题扩散。
科学依据与专家回应
-
声音对蚊子的影响机制
- 蚊子通过头部鞭毛感知声音振动,雌蚊交配时也依赖振动信号。特定音乐频率可能与蚊子自身频率共振,干扰其攻击或交配行为。
- 研究支持:2024年《Acta Tropica》期刊研究表明,播放该曲可使埃及伊蚊叮咬频率降低50%,交配成功率下降30%。
-
专家观点
- 效果有限:声音仅暂时干扰蚊子感官,降低其攻击欲望,但无法直接灭蚊或长期驱赶。
- 非主要感知方式:蚊子更多依赖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追踪目标,听觉并非其核心感知手段。
实际效果与争议
- 网友反馈:部分人声称播放后蚊子活动减少或“晕眩”,但也有质疑声认为效果因人而异,可能与环境、蚊子种类有关。
- 商家反应:部分商家借势推出“音乐驱蚊器”“灭蚊歌单”等产品,甚至开发驱蚊APP,引发消费争议。
总结
《Scary Monsters And Nice Sprites》的“灭蚊”现象虽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实际效果有限,更多是特定频率声音对蚊子的短暂干扰。其爆火反映了公众对便捷驱蚊方法的需求,但传统物理防蚊手段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