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选择
- 最佳时段:建议上午7点至下午3点完成扫墓,此时阳气较旺,避开阴气渐盛的黄昏。
- 特殊提醒:新逝者需在“前三后三”习俗期内祭扫,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区而异。
二、人员禁忌
- 免扫人群:孕妇、经期女性、6岁以下儿童、体弱多病者、古稀老人及未受委托的陌生人不宜参与。
- 行为规范:扫墓时避免嬉笑喧哗、踩踏他人墓地或评论风水,保持肃穆。
三、穿着与物品
- 服饰要求:穿素色深色衣物,忌鲜艳颜色(如红、紫)或暴露装束,以示对先人的尊重。
- 供品准备:以白色菊花为主,搭配百合、绿叶,忌用象征长寿的黄色菊花。
四、祭扫礼仪
- 修整墓地:清理杂草、修缮坟头,擦拭墓碑并压纸钱,表达对先人的关怀。
- 焚香烧纸:香烛应插在香炉而非供品上,纸钱需完全燃尽后离开,避免火灾隐患。
五、安全与环保
- 防火安全: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祭扫后彻底检查火源,遵守《森林防火条例》。
- 文明祭扫:倡导献花、植树、网络祭扫等绿色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六、归家净化
- 祛除晦气:扫墓后避免直接返家或探访亲友,可绕行公共场所或用艾草水洗手、换洗衣物。
- 特殊仪式:部分习俗建议跨火盆、拍打衣物或放风筝化解阴气。
七、特殊提醒
- 墓地维护:定期检查周边地质变化,禁止在墓区种植根系发达植物(如竹、榕)。
- 法律风险:破坏墓地或侮辱英烈将面临法律处罚,需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刑法》。
以上清单综合了传统禁忌与现代安全规范,建议根据当地习俗灵活调整,确保祭扫既庄重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