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浇筑后未振捣的补振时间,综合权威资料和施工规范,具体说明如下:
一、补振时间原则
-
核心时间窗口
补振应在混凝土 初凝前 进行,最佳时间为初凝前1小时左右。此时混凝土仍具有可塑性,振捣可有效消除内部缺陷,如蜂窝、麻面等。
-
受环境因素影响
-
气温 :高温时混凝土初凝时间缩短,需提前补振;低温时初凝时间延长,可适当推迟。
-
外加剂类型 :掺加早强剂等外加剂可缩短初凝时间,需根据具体配合比调整补振时机。
-
二、特殊情况处理
-
初凝后补振
若错过最佳补振时间,混凝土可能已进入 终凝阶段 ,此时振捣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引发裂缝。但若混凝土尚未完全硬结(表面可移动),仍可尝试轻柔振捣,需注意避免振捣器直接触压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
-
不同施工部位的差异
-
柱顶/墙体交接处 :需使用插入式振捣器,确保振捣棒深入混凝土内部。
-
梁板等大面积区域 :建议采用插入式与附着式振捣器结合使用,确保全面密实。
-
三、注意事项
-
避免过早振捣 :初凝前30分钟内不宜振捣,否则可能影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
-
振捣规范 :振捣时间控制在15-30秒,避免欠振(未充分密实)或过振(导致开裂)。
-
环境应对 :高温或大风天气应加快浇筑和振捣进度,防止表层初凝后开裂。
补振时间以混凝土初凝前为原则,具体需结合现场条件调整,并严格遵循施工规范以确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