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Ⅵ型(GSD-Ⅵ)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疾病,由肝磷酸化酶缺陷引起。其核心特征为糖原分解受阻,导致糖原在肝脏异常堆积,但症状相对其他类型糖原贮积病较轻。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关键信息:
核心特征
-
病因与遗传
- 由14号染色体上的PYGL基因突变导致肝磷酸化酶活性缺乏,糖原无法正常分解。
- 需父母双方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才会发病。
-
临床表现
- 幼儿期症状:肝肿大、生长迟缓、低血糖(程度较轻)、高脂血症及酮体增高,通常无心脏或骨骼肌受累。
- 随年龄变化:肝大和生长滞后多在青春期前后逐渐缓解或消失。
-
诊断与检查
- 主要依赖基因分析、肝功生化检测(如转氨酶升高)、腹部彩超(显示肝肿大)及肝脏病理检查。
治疗与管理
- 饮食调整:通过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少量多餐预防低血糖,多数患儿无需特殊药物治疗。
- 长期监测:关注肝功能及生长指标,极少数可能出现肝硬化等远期并发症。
预防与护理
- 遗传咨询:有家族史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如羊水细胞分析、基因测序)。
- 日常护理:避免长时间空腹,保持均衡营养摄入,定期随访评估肝功能和发育情况。
该病总体预后良好,症状随年龄增长趋向自限性缓解,但需终身关注代谢平衡及潜在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