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病因主要与病原体入侵及宿主因素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感染途径相关病因
-
饮食因素
- 生食或半生食含寄生虫幼虫的淡水鱼虾、肉类(如鱼生、未煮熟的螺类、猪肉等)是肝吸虫病、绦虫病等的主要感染途径。
- 摄入被寄生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可引发蛔虫、鞭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
-
接触感染源
- 直接接触携带寄生虫的动物或其粪便,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可能感染钩虫、蛲虫等。
-
卫生习惯不良
- 个人卫生不佳(如不勤洗手、不清洁指甲缝)增加虫卵经口或皮肤入侵的风险,常见于蛔虫、蛲虫病。
-
免疫力低下
- 宿主免疫功能减弱时(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难以抵御寄生虫入侵或抑制其繁殖,易发展为显性感染。
二、寄生虫致病机制
-
机械性损伤
- 寄生虫在体内移行或寄生时可直接损伤组织,如蛔虫幼虫穿透肺泡引起肺部出血,成虫阻塞肠道引发肠梗阻。
-
毒素与代谢产物
- 寄生虫分泌的酶或毒素可导致组织坏死、炎症反应,如阿米巴原虫破坏肠黏膜形成溃疡。
-
营养掠夺
- 寄生虫大量消耗宿主营养(如绦虫吸附肠壁夺取养分),导致宿主出现贫血、消瘦等。
三、环境与社会因素
-
区域流行性
- 卫生条件差、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热带、亚热带)因气候湿润、疫源接触频繁,发病率较高。
-
水源污染
- 饮用未煮沸的污染水源是血吸虫、阿米巴等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寄生虫病的发生是寄生虫毒力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需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疫源及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