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肾损害必须积极治疗,其治疗核心在于控制原发肝脏疾病并保护肾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一、治疗必要性
- 病情无法自愈
肝源性肾损害由肝脏疾病引发,若不治疗,肝脏和肾脏功能将持续恶化,可能进展为肾衰竭、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 - 病理机制复杂
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内毒素血症、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多途径损伤肾脏,需通过综合治疗阻断这些机制。
二、治疗原则
- 以原发肝病为核心
通过抗病毒治疗(如乙肝/丙肝)、保肝药物(如水飞蓟宾、复方甘草酸苷)等措施改善肝功能,从而间接缓解肾损害。 - 保护肾功能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控制血压及蛋白尿,必要时进行透析或肝肾联合移植。
三、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保肝药物(双环醇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抗病毒药物、利尿剂等。
- 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高蛋白饮食、氨基酸补充)、腹水引流术缓解腹部压迫。
- 替代治疗:严重肾衰竭时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肝肾联合移植。
四、注意事项
- 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避免过度利尿或大量放腹水。
-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戒酒、适度运动)以减缓疾病进展。
肝源性肾损害需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规范治疗,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延缓肝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