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在盲肠与升结肠。
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
- 大滋养体:主要生活在肠壁组织里,是致病型,能吞噬红细胞。
- 小滋养体:生活在肠腔内,不吞噬红细胞,能形成包囊。
- 包囊: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为慢性和恢复期病人粪便排包囊者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 经口传染:主要通过进食被包囊污染的食物、饮水、蔬菜或使用污染的餐具而感染。
- 间接传播:通过污染的手、用具等传播。
- 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传播疾病。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抵制治疗者,发病机会较多。
流行特征
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为高发区,感染率高低与卫生情况及生活习惯有关。
发病原理及病理
阿米巴包囊进入消化道后,虫体脱囊逸出,形成小滋养体,在适宜条件下,如机体胃肠功能降低,滋养体释放溶酶体酶等并依靠其伪足的机械活动,侵入肠粘膜,破坏组织形成小脓肿及潜形溃疡,造成广泛组织破坏。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数日至数周,大多3周以上。
无症状型
患者感染阿米巴后,粪便中有包囊,但无明显临床症状。
急性阿米巴痢疾
- 轻型:临床症状轻,可无明显腹泻。
- 普通型:起病多缓慢,有食欲减退和轻中度腹痛、腹泻,典型腹泻表现为解粘液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量中等,为草莓果酱样伴腐败腥臭味。
- 爆发型:起病急骤,畏寒、高热、全身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重,大便次数更多,可达数十次,呈洗肉水样淡红色水便,粪便量多,伴奇臭,伴恶心呕吐。
慢性阿米巴痢疾
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每日3~5次,大便多呈糊状,带有少量粘液或血液,时有下腹胀痛,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诊断与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做出诊断,确定诊断必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治疗
- 一般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输液。
- 病原治疗:甲硝唑为目前的首选药物,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龙霉素等也有良好的效果。
预防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瓜果洗净后食用。
- 保持良好的食物卫生:饮用煮沸后的自来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户的樽装饮品,进食前要把食物彻底煮熟。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