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体与传播
- 病原体为卡氏肺囊虫(伊氏肺孢子菌),通过空气传播,主要寄生在肺泡内。
- 过去认为属于原虫,现研究证实其为真菌类生物。
2. 高危人群
-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AIDS)、器官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的癌症患者。
- 其他易感人群:早产儿、营养不良婴儿、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口唇青紫),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 病程发展:起病急骤(散发型)或隐匿(流行型),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100%。
- 影像学特征:X线显示双肺弥漫性颗粒状阴影,呈毛玻璃样或斑片状实变,后期伴肺气肿或气胸。
4. 诊断方法
- 病原学检测: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活检或诱导痰液查找滋养体/包囊,PCR技术提高检出率。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减少,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
5. 治疗与预防
- 首选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改善预后。
- 替代方案:喷他脒、克林霉素等,用于对磺胺类药物过敏或耐药者。
- 支持治疗:氧疗、免疫调节(如丙种球蛋白)、严格呼吸道隔离。
- 预防措施:高危人群避免接触感染源,免疫抑制者定期监测,必要时预防性用药。
6. 预后
-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但免疫缺陷患者易复发。
卡氏肺囊虫肺炎是一种严重机会性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并及时启动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