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症状
- 疼痛、瘙痒:千足虫唾液中的毒素可能引发神经性疼痛或皮肤瘙痒,尤其在咬伤部位明显。
- 红斑、水肿:毒素刺激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或肿胀。
- 坏死组织:若属于过敏体质,可能出现皮肤坏死或溃疡,表现为黑色或褐色焦痂。
-
全身症状
- 发热、淋巴结肿大:部分人可能因毒素引发免疫反应,出现体温升高或局部淋巴结肿痛。
- 呼吸困难、头晕:极少数情况下,毒素可能通过血液影响全身,导致呼吸急促、头晕甚至休克。
-
判断依据
- 千足虫本身不携带神经毒素,但可能通过唾液引发过敏或局部炎症反应。若仅出现轻微红肿、瘙痒,多为过敏反应;若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需警惕中毒风险。
建议处理措施:
- 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避免抓挠。
- 若症状轻微,可涂抹抗过敏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
- 若出现严重红肿、发热或全身不适,需尽快就医。
清明期间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裤、使用驱虫剂,避免接触千足虫等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