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巩膜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方案,通常需联合多种药物控制炎症和调节免疫。以下为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1. 糖皮质激素(首选)
- 作用:快速缓解眼部炎症,如泼尼松(1mg/kg/d)或甲泼尼龙(1000mg静脉滴注冲击治疗)。
- 适用情况:急性发作期或严重炎症,需短期大剂量使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
2. 免疫抑制剂(长期控制)
- 常用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活动,减少复发。
- 适用情况:慢性或反复发作病例,需与激素联用降低长期副作用。
3. 抗疟药(辅助治疗)
- 羟氯喹:200-400mg/d,对皮肤和关节症状有效,但需监测视网膜毒性。
4. 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
- 布洛芬、阿司匹林:缓解轻度疼痛和炎症,适用于辅助治疗。
5. 其他治疗
- 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用于难治性病例。
- 手术:如巩膜穿孔或坏死需手术修复。
注意事项:
- 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复查调整剂量。
- 长期激素治疗需警惕感染、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避免日晒、预防感染,保持规律作息和心态平和。
提示:个体差异较大,不存在“最快最有效”的通用方案,需由风湿免疫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制定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