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是一种以膀胱黏膜弥漫性出血为特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以下为具体说明:
一、基本特征
- 病理表现:由药物毒性反应、放射性损伤、病毒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膀胱急性/慢性弥漫性出血,与泌尿系细菌感染、结石等无关。
- 常见诱因: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盆腔放疗、病毒感染(如腺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高发人群:常见于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过程中,属于抗癌治疗的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肉眼或镜下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或含血凝块),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肾积水甚至肾衰竭。
- 症状分级:
- Ⅰ度:镜下血尿(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
- Ⅱ度:肉眼血尿。
- Ⅲ度:肉眼血尿伴血凝块。
- Ⅳ度:血凝块引发尿路梗阻。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式:结合病史(如放化疗史)、临床症状,通过尿常规、膀胱镜、病毒学检查等确诊。
- 治疗原则:
- 去除病因:停用相关药物或调整放化疗方案。
- 对症治疗:碱化尿液、止血、抗感染;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块或膀胱灌注治疗。
- 预后: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重度病例可能遗留膀胱纤维化或肾功能损伤。
四、注意事项
患者在接受易致病的抗癌治疗时,需密切监测尿液变化,出现血尿应及时就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