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一类发生在结肠(大肠)的炎症性疾病总称,其类型、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具体如下:
一、定义与分类
- 定义
结肠炎指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病变,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更深层次。 - 分类
- 按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缺血性、伪膜性、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等;
- 按病程:分为急性(如感染引发)和慢性(如溃疡性结肠炎)。
二、病因与诱因
- 遗传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直系亲属发病率较高,单合子双胞胎更易患病。 - 自身免疫异常
部分患者体内存在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免疫系统攻击结肠黏膜导致炎症。 - 环境与感染
吸烟、抗生素滥用、肠道感染史等可增加发病风险,感染虽非直接病因但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 其他因素
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免疫功能低下等与疾病发生相关。
三、典型症状
- 主要表现
腹泻(急性期可达每日10次以上)、腹痛、黏液便或脓血便。 - 伴随症状
发热、体重减轻、贫血、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等。 - 重症表现
极重度患者可能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四、治疗与管理
- 一般治疗
休息、调整饮食(少渣、低刺激)、补充营养。 - 药物治疗
- 感染性结肠炎:需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物;
- 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长期管理
慢性结肠炎需终身监测,预防癌变(如溃疡性结肠炎8-15年癌变风险升高)。
五、预后
大部分感染性结肠炎预后良好,但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控制炎症。未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肠狭窄、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