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确毒物接触史
患者需有误服敌鼠或接触含敌鼠毒饵、污染食物的明确史。若为群体中毒事件,需调查环境中敌鼠投放情况。 -
典型临床表现
- 潜伏期:通常为1-3天,口服大剂量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症状。
- 早期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 出血表现:
- 皮肤黏膜出血:皮肤紫癜(多形性红斑,压之不褪色,四肢多见)、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等。
- 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呕血、便血、血尿,甚至脑出血(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
- 实验室检查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血小板减少,束臂试验阳性。
-
实验室诊断
- 毒物检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HPLC-MS)检测血、尿、呕吐物中的敌鼠及其代谢产物,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 凝血功能验证:维生素K1纠正试验:静脉注射维生素K1后凝血功能显著改善,支持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诊断。
-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抗凝血杀鼠剂(如毒鼠强、磷化锌)中毒,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
治疗性验证
对疑似中毒者,早期给予维生素K1治疗(肌注或静滴)后,若出血症状迅速缓解且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可辅助诊断。
注:敌鼠中毒需与急性胃肠炎、过敏性紫癜等疾病鉴别,实验室毒物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临床应尽早送检相关样本,并结合患者病史及症状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