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中段憩室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内镜检查结果,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 无症状或轻微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 典型症状
- 吞咽困难或异物感(30-50%患者);
- 胸骨后疼痛或胸背部疼痛;
- 食物反流(平卧时明显)或反流物含未消化食物;
- 反复咳嗽或肺部感染(因反流物误吸)。
二、影像学诊断标准
- 食管钡餐造影(首选方法)
- 显示食管中段向外膨出的囊袋状阴影,可见钡剂滞留;
- 明确憩室位置(多靠近气管分叉处)、大小(直径≥3cm为巨大憩室)、形态(多为牵引型憩室)。
- CT/MRI检查
- 三维成像显示憩室与周围组织(如气管、血管)的关系,排除粘连或压迫;
- 评估食管壁厚度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
三、内镜检查标准
- 胃镜/食管镜
- 直接观察憩室开口及黏膜状态(如炎症、溃疡);
- 排除其他病变(如食管癌、良性狭窄)。
- 操作注意事项
- 需轻柔操作,避免穿孔风险。
四、辅助检查
- 食管测压
- 评估食管动力功能,排查合并的食管运动障碍。
- 24小时pH监测
- 用于判断是否合并胃食管反流病。
五、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食管癌(内镜活检排除);
- 食管良性狭窄或憩室炎(结合症状及影像学特征);
- 纵隔肿瘤或淋巴结肿大(通过CT/MRI鉴别)。
六、诊断流程建议
- 症状评估 → 2. 食管钡餐造影初筛 → 3. 胃镜确认 → 4. CT/MRI评估复杂病例 → 5. 食管测压/pH监测(必要时)。
注:诊断需结合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及并发症风险,对无症状小憩室可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