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病史采集
需详细询问患儿既往心脏疾病史(如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史、家族遗传病史等。部分患儿可能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洋地黄中毒等诱因。 -
临床症状与体征
- 症状:患儿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室率较快时症状更显著,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
- 体征:
- 心律完全不规则,心音强弱变异明显,原有心脏杂音可能减弱或消失。
- 心室率通常为100~150次/分,脉搏短绌(脉搏次数少于心率)常见。
-
辅助检查
- 心电图:
- 特征性表现: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f波(Ⅱ、Ⅲ、aVF及V1导联最明显),房率300~7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100~150次/分),QRS波正常。
- 若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典型表现,需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或更长时间)。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排查先天性心脏病、心房扩大或附壁血栓。
- 胸部X线、CT/MRI等辅助检查心脏扩大或血栓情况。
-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评估心肌损伤。
- 甲状腺功能、电解质(钾、钙、镁)检测以明确病因。
- 心电图:
-
其他检查
- 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管记录心脏电活动,鉴别心动过速机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 食管电生理检查:刺激左心房探测传导异常,适用于不配合的患儿(需麻醉)。
二、诊断流程
- 初步筛查: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筛选高危患儿。
- 心电图确诊:依据典型心电图特征(P波消失、f波替代、房室率差异)。
- 病因排查: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潜在病因。
- 鉴别诊断:需与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疾病区分。
三、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及时识别可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力衰竭风险。
- 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及心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若患儿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