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杆菌病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流行病学依据
- 鼠类接触史:发病前有被鼠类咬伤或抓伤史,或接触过鼠类污染的环境及物品。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发热:潜伏期1-22天后突发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或间歇性),可反复发作;
- 皮疹:75%患者在发热后1-8天出现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累及手掌及足趾,可伴瘀点或脱屑;
- 关节病变:腕、肘等关节红肿痛或积液,骨关节炎较常见。
-
并发症表现
- 严重者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脾肾梗死等。
三、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测
- 血培养或脓液培养:分离出念珠状链杆菌;
- 暗视野检查:发现典型念珠状链杆菌;
- PCR检测:扩增并测序确认链杆菌DNA阳性。
-
血清学检查
- 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
-
常规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等升高。
四、影像学检查
- X线/CT:用于评估肺部感染、关节病变等。
五、鉴别诊断
需排除以下疾病:
- 小螺菌鼠咬热:通过病原学检测及关节病变特点区分(链杆菌病关节炎更常见);
- 风疹、败血症、药物性皮疹等:依据病史、实验室结果鉴别。
六、诊断流程
- 结合鼠类接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发热、皮疹、关节炎);
- 病原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
- 影像学及血清学辅助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