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诊断依据
-
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
表现为呼吸急促、拒奶、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皮肤发花、末梢凉等,需结合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或X线显示)及心电图异常(如ST段改变、心律失常)。 -
心脏扩大
通过超声心动图或X线检查发现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或心脏球形扩大)。 -
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或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显著升高,且动态变化提示心肌损伤。 -
心电图异常
包括ST段压低、T波倒置、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
病原学证据
- 病毒分离:从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如肠道病毒、腺病毒)。
- 血清学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或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探针检测阳性。
二、次要诊断依据(辅助支持)
- 前驱感染史
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史(如发热、腹泻)。 - 症状与体征
胸闷、乏力、面色苍白、拒乳、四肢凉等非特异性表现。 - 其他实验室指标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等。
三、诊断流程
- 临床评估:需同时满足主要诊断依据≥3条,或主要依据2条+次要依据≥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 病原学确认:若病原学检测阳性(如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可直接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 动态观察:对不典型病例需结合多时间点检查结果(如心肌酶动态变化、超声心动图随访)。
四、注意事项
- 早期识别:新生儿心肌炎症状隐匿,易与肺炎、败血症混淆,需高度警惕拒奶、呼吸急促、精神差等非特异性表现。
- 及时治疗:确诊后需立即给予吸氧、抗心律失常药物、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治疗,并纠正心力衰竭。
建议临床医生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后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