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原则
- 及时干预:肠扭转易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24小时内就医是关键。
- 个体化选择:优先尝试非手术复位(适用于早期、无坏死),失败或病情严重时需手术。
二、具体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或轻度病例)
-
手法复位
- 小肠扭转:患者取俯卧位,逆时针轻揉腹部,可能帮助复位。
- 乙状结肠扭转:通过肛门插入肛管排气,或内镜下复位(成功率约77%)。
- 成功标志:腹胀缓解、腹痛减轻、恢复排气排便。
-
保守治疗
- 禁食、胃肠减压,减少肠道压力。
-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
(二)手术治疗(适用于以下情况)
-
手术指征
- 内镜复位失败或出现腹膜炎体征(如板状腹、压痛反跳痛)。
- 肠管已坏死或穿孔,需紧急处理。
-
术式选择
- 扭转复位术:将扭转肠袢反向复位,若肠管活力良好,可二期切除冗长肠段。
- 肠切除术:坏死肠段需切除,小肠一期吻合,乙状结肠多行造瘘(后期再吻合)。
- 固定术:如移动性盲肠扭转,术后固定于侧腹壁防复发。
三、术后管理与预防
-
术后护理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
- 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风险。
-
预防复发
- 乙状结肠冗长者:避免剧烈运动,术后合理饮食、规律排便。
- 长期便秘者:治疗便秘,避免饱餐后立即剧烈活动。
四、注意事项
- 及时就医:突发剧烈腹痛、停止排便排气时,切勿延误,立即急诊。
- 复发风险:非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达46%-90%,需密切随访。
提示: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影像学检查(如CT、钡剂灌肠)和术中探查结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