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诊断标准
-
排除性诊断
需通过全面检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如缺血性/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及其他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
临床特征
- 发病年龄:多见于中青年(20-65岁),首发年龄以35-45岁最常见。
- 性别分布:男性患者占比约2/3。
- 首发症状:以晕厥或心脏骤停为典型表现,与运动、情绪无关。
- 发作特点:多在白天发生,夜间睡眠时罕见;约25%患者在24-48小时内出现电风暴(反复室速/室颤)。
-
心电图特征
- 窦性心律时:
- 正常QT间期或相对缩短,Tp-Te间期正常。
- 常伴早复极综合征(ERS)表现,如下壁/侧壁导联J点抬高、J波振幅增高(男性更显著)。
- 室颤发作时:
- 触发性室早联律间期短(平均约300ms),QRS波窄,形态一致,常呈类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
- 多形性室速可自行终止,但易复发。
- 窦性心律时:
二、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以下疾病区分:
- Brugada综合征:特征性右胸导联ST段抬高(呈“马鞍型”),夜间发作多见,与IVF的白天发作特点不同。
- 短QT综合征:QT间期显著缩短(通常<330ms),心电图表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风险高。
-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心电图显示双向性室速。
三、辅助诊断建议
- 基因检测:约20% IVF患者存在DPP6基因突变,但大规模基因筛查非必需。
- 电生理检查:程序性心室刺激可评估室颤易感性,辅助诊断。
总结
IVF的诊断需严格排除其他疾病,结合典型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如早复极、短联律间期室早),并通过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