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因学检查等。以下是具体介绍:
-
病史:
-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是否有过脑梗死或TIA的病史。
- 注意患者是否有过劳累、情绪波动、腹泻、寒冷刺激等诱因。
-
临床症状: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通常表现为突发的短暂可逆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单眼黑朦、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到1~2小时内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 脑血栓形成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急性发病,多数患者无明显头痛和呕吐,发病较缓慢,多呈阶段性进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多见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
- 脑栓塞则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先兆,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迅速达到高峰,常为颈内动脉系统受累的表现。
-
影像学检查:
- 头颅CT或MRI是诊断脑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脑部是否有梗死灶或责任病灶/症状相符的梗死病灶。
-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头颅CT或MRI可能正常,但弥散加权成像(DWI)可能发现急性病变。
- 血管造影(如CTA、MRA)有助于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病因学检查:
- 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冠脉造影以及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等,以排除心源性栓塞等病因。
- 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沉、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也有助于发现可能导致脑缺血的其他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因学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