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胃病的治疗需采取多维度综合干预,核心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首要措施:停用或调整致病药物
- 立即停药:明确致病药物后应第一时间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激素类药物等。
- 替代药物选择:若原药无法停用(如抗凝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对胃黏膜刺激性较小的药物。
- 调整用药方式:改为餐后服药以缓冲刺激,或调整剂量、剂型(如肠溶片)。
二、药物治疗方案
- 胃黏膜保护剂
- 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可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隔离药物和胃酸刺激。
- 铝碳酸镁兼具中和胃酸和吸附胆汁的作用,适合短期使用。
- 抑酸药物
-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强力抑制胃酸分泌,减轻炎症反应。
-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适用于轻症患者。
三、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原则:选择米粥、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咖啡及碳酸饮料。
- 进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胃黏膜机械性损伤。
- 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精神紧张,保证充足休息。
四、对症支持与监测
- 缓解症状:针对胃痛可热敷或按摩(无出血时);胃胀、恶心可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
- 定期复查:通过胃镜监测黏膜修复情况,尤其长期用药者需定期评估。
五、特殊情况处理
若出现呕血、黑便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可能是必要措施。
总结:最佳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以停药/换药为基础,联合黏膜保护剂和抑酸药,配合严格饮食管理,并动态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