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诊断标准主要依据职业暴露史、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肺功能检查综合判定,具体如下:
一、影像学分期标准(核心依据)
-
一期尘肺(Ⅰ)
- 双肺出现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覆盖2个肺区。
- 若密集度1级阴影覆盖超过4个肺区,或密集度2级阴影覆盖4个肺区,则判定为Ⅰ⁺。
-
二期尘肺(Ⅱ)
- 双肺出现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密集度3级阴影覆盖4个肺区。
- 若密集度3级阴影覆盖超过4个肺区,或出现小阴影聚集/大阴影(未达Ⅲ期标准),则判定为Ⅱ⁺。
-
三期尘肺(Ⅲ)
- 出现单个大阴影(长径≥20mm,短径≥10mm),或多个大阴影总面积超过右上肺区。
- 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覆盖超过4个肺区,合并小阴影聚集或大阴影。
二、诊断依据
-
职业暴露史
- 需确认患者长期接触生产性无机粉尘(如煤矿、陶瓷、石棉等作业)。
-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不典型,中后期表现为咳嗽、咳痰(多为灰色稀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合并感染时可有黄痰或咯血。
-
影像学检查
- X线胸片或CT:显示双肺弥漫性结节、斑点状阴影或大阴影,需动态观察至少半年以上的系列胸片。
-
肺功能评估
- 肺功能损伤程度与分期相关,如Ⅲ期可能伴重度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降低)或低氧血症(PO₂<5.3 kPa)。
三、诊断流程
- 初步筛查:结合职业史和症状选择影像学检查。
- 动态观察:需至少间隔半年的两张以上胸片对比,确认病变进展。
- 排除其他疾病:需鉴别肺结核、肺癌等疾病。
四、其他要求
- 观察对象:若影像学改变不明确,需动态随访。
- 诊断结论表述:明确尘肺类型及分期(如“矽肺Ⅱ期”)。
现行标准以GBZ 70-2002为基础,强调影像学分期与职业暴露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