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形成机制
病因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C5、C6神经根卡压症)主要是由于颈5、6神经根在出椎间孔处被交叉的前、中斜角肌腱性起始纤维包绕所致。
发病机制
- 先天发育缺陷:如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过长,这些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胸廓出口处的狭窄,从而压迫神经或血管。
- 急、慢性损伤:如车祸、暴力等急性损伤,或过度外展上肢等慢性损伤,都可能导致颈5、6神经根在出椎间孔处受到压迫。
- 不良姿势习惯:如长期伏案工作、颈部过度前屈等,这些姿势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从而压迫神经和血管。
- 怀孕:怀孕期间,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胸廓出口处的狭窄,从而压迫神经或血管。
症状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
- 颈肩部酸痛和不适,可向肩肘部放射
- 患肢无力,睡觉时患肢酸困
- 可伴有头晕、耳鸣等症。
检查
为了确诊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医生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
- 体格检查:观察体形、姿势、双肩的对称性及患侧上肢是否有肌萎缩,检查颈部、肩部是否有压痛点,检查上肢的肌力、肌张力等。
- 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MRI等,以显示颈椎椎体是否有明显增生性改变及椎间隙狭窄,是否有颈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和横突过长等。
- 肌电图检查:测量肌肉在放松和收紧时的电活动,以评估神经功能。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明确诊断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治疗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 保守治疗:如颈部局部封闭、颈椎牵引等,以缓解症状。
- 手术治疗:如前、中斜角肌和小斜角肌切断术,或颈5神经根松解术,以解除压迫。
通过了解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种疾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