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治疗
-
药物治疗
- 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复发。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 若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需配合降压、调脂、降糖药物,控制基础疾病。
-
手术治疗
- 对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若手术风险较低,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考虑微创介入治疗。
二、康复训练
-
物理治疗
- 早期康复:病情稳定后48小时内即可开始,通过按摩、被动关节活动(如屈伸手指、膝关节)预防肌肉萎缩和僵硬。
- 中后期训练:逐步加强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步态训练(借助拐杖行走)和力量训练,恢复肢体功能。
-
语言与认知康复
- 针对语言障碍者,从发音、单词到句子逐步训练;认知功能受损者需通过注意力、记忆力练习改善。
-
作业治疗
- 学习穿衣、进食等生活技能,使用辅助器具提高自理能力。
三、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管理
- 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食物,控制体重。
- 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
-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四、预防与监测
- 二级预防: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
-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五、心理支持
脑血栓后遗症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建议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支持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康复信心。
提示:康复效果与介入时间密切相关,发病后3个月内为“黄金期”,建议尽早到专业康复科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