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多个名称和行政区划,其中“湘西”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整个湖南的正式名称。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湘西作为地理概念的演变
-
古代湘西的地理范围
在先秦时期,湖南大部分地区属于楚国疆域,当时划分为洞庭郡、黔中郡、苍梧郡三部分,后发展为湘中、湘西、湘南的划分。
-
湘中 :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洞庭郡
-
湘西 :黔中郡(含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湘南 :苍梧郡
-
-
近代湘西的行政区划
清朝末年,湖南设为“湘西州”,1957年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为湖南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 范围 :包括吉首、泸溪、凤凰等8个县市。
二、湘西与湖南全境的关系
-
湘西是湖南的一部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下辖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北部,与贵州、重庆、湖北交界。- “大湘西”的地理范畴更广
现代语境中,“大湘西”常指湖南西部,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部分县市。
三、名称变化的原因
-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952年设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改为自治州,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 行政区划调整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湘西的边界和范围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总结
“湘西”既是湖南历史上的重要地理概念,也是现代湖南省下辖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名称。其历史范围从先秦时期的楚国疆域演变至现代行政区域,反映了湖南地理、政治的复杂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