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可抑制胆管纤维细胞生长,适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用于IgG4相关性胆管狭窄的治疗。
- 抗代谢药物:5-氟尿嘧啶通过抑制瘢痕组织生长改善纤维化。
- 抗生素与退黄药物:用于控制感染及缓解黄疸,如头孢克肟、茵栀黄颗粒等。
二、内镜介入治疗
-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经内镜球囊扩张狭窄部位后置入塑料或金属支架,是当前一线治疗方法。金属支架(如覆膜自膨式支架)可长期支撑,狭窄消除率达94.1%。
- 分期治疗模式:通过多次扩张和支架更换(如平均1.5次治疗,放置2.8根支架),显著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三、经皮穿刺介入治疗
适用于内镜治疗禁忌者,如经皮胆管造影引流(PTBD),可直接引流胆汁并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但需注意凝血功能异常禁忌。
四、手术治疗
适用于复杂或内镜治疗失败病例:
- 胆管重建术:如胆管端端吻合、Roux-en-Y肝管空肠吻合,适用于肝外或肝门部狭窄。
- 胆肠吻合术:通过空肠袢与胆管吻合恢复胆汁流通,是肝门部狭窄的常用术式。
五、其他治疗
- 双极射频消融:破坏纤维瘢痕组织,增强内镜疗效,适用于难治性病例。
- 中医辅助:针灸、中药汤剂(如柴胡疏肝散)可缓解轻度狭窄伴随的痉挛症状。
注意事项
- 术后管理:需定期复查(如超声),调整饮食(低脂)、药物(如利胆剂),预防复发。
- 个体化方案:需结合病因(如胆管结石、慢性胰腺炎)选择治疗方式,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获良好预后。
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强调多学科协作,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