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间脓肿的形成主要与腹腔内感染扩散、组织损伤及免疫力异常等因素有关,具体形成机制及诱因如下:
一、感染源扩散
-
腹腔炎症性疾病
阑尾炎、憩室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未及时控制时,炎症可向周围扩散,导致脓液在肠管间积聚并被包裹,最终形成脓肿。例如,约20%-3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可能发展为肠间脓肿。 -
腹膜炎蔓延
腹膜炎未有效控制时,炎性渗出液可能在肠间隙聚集,为脓肿形成创造条件。
二、组织损伤或破裂
-
腹部外伤或穿孔
外力撞击、锐器伤等导致肠道破裂,肠内容物外溢引发感染,或肠道疾病(如溃疡、肿瘤)引起的自发性穿孔,均可促使脓液在肠间积聚。 -
肠道梗阻
肠梗阻导致肠道压力增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继发感染形成脓肿。
三、医源性因素
-
术后并发症
腹部手术(尤其是肠道手术)后发生感染,或术中细菌污染腹腔,脓液被肠系膜、肠壁包裹形成脓肿。数据显示,5%-10%的腹部手术患者可能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 -
血行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皮肤感染、肺炎等)通过血液循环将病原体传播至腹腔,引发肠间脓肿。
四、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减弱,肠道细菌更易侵入腹腔形成脓肿。
形成机制
脓液在腹腔内被肠管、肠系膜或大网膜等组织包裹,逐渐局限化形成脓腔。致病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感染后引发化脓性炎症反应。
注:若出现腹痛、发热、腹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