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原因
- 年龄与发育因素:新生儿和婴儿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窦性心动过缓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
- 睡眠与运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剧烈运动后心率加快,休息时则可能恢复缓慢。
- 体质差异:部分健康儿童(尤其是运动员或经常运动者)因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但无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原因
- 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
-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贫血、感染(如脑膜炎)、中毒、营养不良等可间接导致心动过缓。
- 药物影响: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可能减慢心率。
- 其他因素:低温、低血糖、酸中毒、颅内压增高(如脑出血、脑肿瘤)等也可能引发。
三、特殊情况
部分小儿窦性心动过缓可能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遗传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检查综合判断。
提示:若孩子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或心率持续低于40次/分,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