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度狭窄(压力阶差<40mmHg)
- 无需特殊治疗
无症状患者可正常生活,但需定期随访(每3-5年)监测心脏超声、心电图等。 -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健康饮食、适度锻炼,避免感染和过度劳累。
二、中至重度狭窄(压力阶差≥40mmHg)
- 药物治疗
-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类):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 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改善心肌功能。
- 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缓解症状(如水肿、呼吸困难)。
- 介入治疗(首选)
- 球囊瓣膜成形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尤其新生儿及儿童。
- 支架植入术:适用于复杂狭窄或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者。
- 外科手术
- 瓣膜切开术:适用于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瓣膜发育不良或介入治疗失败者。
- 肺动脉成形术/置换术:重度狭窄或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时的选择。
三、特殊人群
- 新生儿:重度狭窄需紧急处理,球囊扩张术可替代开胸手术,降低风险。
- 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监测瓣膜功能及并发症(如封堵器脱落、溶血)。
四、注意事项
- 治疗时机:婴幼儿期出现症状需尽早干预,避免右心衰竭。
- 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需心血管内科、外科及影像科联合评估。
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建议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