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硫化氢中毒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所引起的。硫化氢(H₂S)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皮革、造纸等行业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气、粪池、污水沟、隧道、垃圾池等地方,这些地方因有机物腐烂分解会产生大量硫化氢。
当人们暴露于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环境中时,这种气体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迅速溶解在呼吸道黏膜表面的水分中,与钠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钠,对眼和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硫化氢还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离子结合,从而抑制细胞呼吸过程,导致组织缺氧。
根据接触硫化氢的不同浓度,中毒的症状会有所不同。低浓度下(70-150mg/m³),主要表现为局部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咽喉灼热感等。随着浓度增加到中等程度(300-1000mg/m³),全身性症状开始显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晕倒、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而在极高浓度(超过1000mg/m³)时,吸入几秒钟就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患者可能会立即昏迷,甚至发生“闪电式”死亡。
除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泄漏外,误服含硫盐类物质也可能导致体内生成硫化氢,进而引起中毒。在日常生活中,清理蓄粪池、污水沟、下水道等密闭空间作业时,如果没有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也极易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
预防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关键在于加强通风换气,降低作业场所的硫化氢浓度;对可能产生硫化氢的物质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泄漏;并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培训和个人防护装备。一旦发生中毒事件,应立即将受害者移至新鲜空气中,并给予必要的急救处理。如果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则需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并尽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了解硫化氢的危害特性及其预防措施对于保护工人的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