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定义
室性逸搏是指当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起搏点因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阻滞无法正常发放冲动时,心室起搏点被动发出电信号控制心室收缩。若连续出现3次或以上室性逸搏,则称为室性逸搏心律。
2. 形成条件
• 高位起搏点抑制: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或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时,窦房结无法正常主导心律
• 传导系统障碍:高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使心房激动无法下传至心室
• 药物/疾病影响:洋地黄中毒、奎尼丁中毒、高钾血症等可抑制房室交接区功能
3. 发生机制
当窦性或交界区激动频率低于心室起搏点固有频率(20-40次/分)时,心室肌细胞通过4相自动除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被动性逸搏。此时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相反,且无相关P波。
4. 临床意义
作为心脏的代偿机制,室性逸搏可避免长时间心脏停搏,但持续出现提示严重心脏病变,如:
• 急性心肌梗死
• 严重心肌炎
•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钾血症)
• 药物中毒(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
心电图特征:
- 逸搏间期通常规则(2-4秒)
- QRS波呈类右/左束支阻滞形态
- 频率多为20-40次/分,濒死时可降至10次/分以下需注意,室性逸搏心律多为一过性,若持续存在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必要时安装临时/永久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