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症状表现
- 腹痛:是常见症状,多发生于餐后或排便前,可位于腹部任何地方,以下腹部和左下腹多见。疼痛程度不一,多发生于清醒时,很少影响食欲,注意力分散或睡眠后疼痛可缓解或消失,应激或情绪紧张时可促发或加重症状,餐后腹痛者解便后可缓解。
- 排便异常:腹泻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 - 5 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 10 余次,多为黏液稀便,无脓血;便秘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从每周 1 - 2 次至数周 1 次不等,粪便呈羊粪状或细杆状,常伴有腹痛或腹胀;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胀,白天加重,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不增加。近半数患者有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还可能伴有失眠、头痛、头晕、性欲减退等。
- 病因:病因尚未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造成胃肠道动力或感觉功能异常;肠道感染,如弯曲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等感染后,肠道炎症反应、通透性增加等可能与发病有关;食物因素,33% - 66% 的患者出现食物不耐受,以碳水化合物不耐受为主,少数患者伴有食物过敏;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倾向。
- 临床分类:可分为便秘型(IBS - C)、腹泻型(IBS - D)、混合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IBS - M)、不定型(IBS - U)。
- 诊断: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 3 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 1 次,伴与排便相关、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这 2 项或 2 项以上症状。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符合以上诊断。还需与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与预后: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消除患者顾虑为目的,通常采用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症状选用相应药物,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本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肠易激综合征虽然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