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肺炎性胸腔积液(Parapneumonic pleural effusion)是指由于细菌性肺炎累及胸膜而引起的胸腔积液。这种类型的胸腔积液形成主要是由于肺部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使得胸膜局部渗出性的液体增加,从而产生炎症反应形成的积液。
当细菌侵入肺组织并引发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蛋白质和细胞成分渗出到胸膜腔内,形成积液。这类积液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以及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如果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胸腔积液可能会发展成为脓胸,即积液变得浓厚且含有大量脓细胞。
根据文献报道,引起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病原体以需氧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菌。而在抗生素广泛应用之后,厌氧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也逐渐增多,比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都是常见的致病菌。
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渗出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胸腔内的积液是无菌性的,并且包含少量的白细胞和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水平和pH值保持正常。如果在此阶段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胸腔积液不会进一步增多,也不需要进行胸腔引流。
-
纤维脓性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细菌可以从邻近的肺炎区域扩散至胸腔积液中,导致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细菌和其他细胞碎屑聚集在积液中。此时,纤维蛋白开始沉积在脏层和壁层胸膜上,可能导致积液被包裹起来,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
-
机化阶段:随着病情进展,成纤维细胞会在脏层和壁层胸膜表面生长,形成一层无弹性的膜,这会影响肺部的膨胀能力。如果不及时处理,积液可能会变得更加浓稠,甚至穿透胸壁或肺部,造成支气管胸膜瘘或其他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此类病症。一些特定情况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或肺癌合并感染也可能诱发类肺炎性胸腔积液。
对于疑似患有类肺炎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医生通常会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或CT扫描)、胸水分析以及必要的微生物学检测来确诊,并据此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通常包括针对潜在感染源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还需进行胸腔穿刺或置管引流以移除积液,缓解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