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pediatric renal vein thrombosis, RVT)是指在儿童中发生的肾静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内血栓的形成,导致部分或全部阻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这种病症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发生,并可能与其他脏器血管的血栓形成同时存在。
病因与分类
根据病因的不同,R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
- 新生儿:多数病例由于感染或胃肠道紊乱引起的脱水所致,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尤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疾病患儿进行血管造影术后也可能出现此情况,这可能与高渗状态有关。母亲患有妊娠中毒症、难产、产前缺氧及糖尿病等状况的小儿也更容易发生RVT 。
- 婴幼儿及其他年龄段儿童:这些群体中,即使没有明显的诱因,也可能发生RVT 。
继发性
- 肾病相关:在较大儿童中,特别是那些患有单纯性肾病复发后转为难治性的患者,RVT的发生率较高。一些特定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如膜性肾病也是RVT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
- 下腔静脉血栓:当肾静脉受到外部肿瘤压迫时,比如腹主动脉瘤、肾细胞癌及淋巴网状肿瘤等,也会引起RVT 。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液高凝状态、肾静脉血流障碍以及血管壁损伤等因素。新生儿和婴儿由于细胞外液相对较多,而肾浓缩功能差,加上双重毛细血管循环的特点,使得血液运输缓慢,在血液浓缩、脱水、高凝及高渗状态下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尤其是在围产期。在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中,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情况往往与高凝状态有关。肾病时,小分子量的抗凝因子如抗凝血酶Ⅲ、α1-抗胰蛋白酶以及纤溶酶原会随尿液丢失,而大分子量的促凝血因子则不易丢失,反而随着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而增加,这就导致了高凝状态。
血小板数量通常呈现中度增加,且聚集性和粘附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血栓的形成。激素的应用也会刺激血小板生成并增加Ⅷ因子活性,加剧了高凝状态。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取决于血栓形成的急缓程度、堵塞血管的大小等因素。新生儿及婴儿的主要特征是腰部出现外形光滑、侧面坚硬的肿物伴肉眼血尿,伴有发热、呕吐、腹泻、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而在较大儿童中,急性肾静脉大血栓常表现为剧烈腰痛、血尿、蛋白尿加重、肾功能恶化等典型症状。
为了确诊RVT,医生可能会采用多种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MRI、静脉肾盂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治疗原则
治疗方面,应注重一般支持疗法(如保温、给氧、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以及抗凝治疗。药物治疗常用肝素作为首选药,蝮蛇抗栓酶用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华法林用于长期抗凝,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用于抑制血小板凝聚。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但通常不建议在急性期进行手术。
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如果您怀疑孩子有此类问题,请务必尽快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