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 PTE)是指在颅脑损伤之后发生的癫痫发作,这种癫痫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痉挛。PTE的形成通常与脑部受到物理伤害后的生理和生化变化有关。
外伤性癫痫的发生往往与脑挫裂伤、凹陷性骨折、急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等直接相关的创伤因素有关。这些类型的脑损伤可能会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水肿、细胞死亡以及瘢痕组织的形成,这些都是可能引发癫痫发作的因素。特别是当脑组织受损后,神经元周围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如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升高、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和细胞膜电位活动异常,这都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异常放电,从而诱发癫痫。
外伤性癫痫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到慢性病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脑内的瘢痕组织、含铁血黄素沉积、轴突末梢移位等因素可能会充当阈下刺激或降低细胞的兴奋性阈值,进而促使癫痫的发生。对于一些患者而言,脑血流量下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也可能使脑细胞变得高度敏感而易于放电,这也是外伤性癫痫的一个潜在机制。
根据舒志强副主任医师的观点,早期癫痫多发生在受伤后的几天到一周内,并且多见于儿童,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子。这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急性期的脑损伤所致,比如脑挫裂伤或者急性脑水肿。而晚期癫痫则更倾向于与慢性病变相关,如脑-脑膜瘢痕、陈旧性凹陷性骨折压迫、脑脓肿、颅内异物、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这些情况往往会导致长期存在的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发展为持续性的癫痫。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遭受颅脑损伤的人都会发展成外伤性癫痫。研究表明,大约有20%-50%的颅脑外伤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其中约有30%的病例是在伤后一年内发生。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患者即使经历了严重的脑损伤也不会经历癫痫发作,这可能与个体差异、遗传背景以及损伤的具体性质有关。
预防措施在外伤性癫痫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早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可以帮助减少早期发作的风险。药物对晚期发作的效果有限,因此强调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重要性,包括手术去除病灶、采用中医中药疗法或是经颅磁刺激等生物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外伤性癫痫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不仅涉及急性期的脑损伤反应,还包括了后续的慢性变化和修复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