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标准化处理流程
一、初步急救措施
- 体位调整: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缓解肺水肿和呼吸困难。
- 紧急呼救: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如120),确保专业医疗团队介入。
- 供氧支持:通过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吸氧(6-8 L/min),严重缺氧者需采用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
- 镇静处理:对焦虑或呼吸急促者,可谨慎静脉注射吗啡(3-5 mg),但需监测呼吸抑制及低血压风险。
二、药物治疗方案
- 利尿剂:首选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快速减轻心脏前负荷,需同步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 血管扩张剂:
- 硝酸甘油(起始5-10 μg/min)或硝普钠(0.3-5 μg/kg/min)静脉滴注,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 收缩压>110 mmHg时优先使用,避免低血压。
- 强心剂:适用于低心排血量患者,如西地兰(0.2-0.4 mg静脉注射)增强心肌收缩力,房颤患者可减慢心室率。
三、生命支持与监测
- 血流动力学监测: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PiCCO或Swan-Ganz导管监测心输出量及血管阻力。
- 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如CPAP)或有创机械通气。
- 心律失常处理:通过电复律或药物(如胺碘酮)纠正快速性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
四、后续重症管理
- 容量控制:限制液体摄入(<1500 mL/d),严格限盐(<3 g/d),必要时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
- 多学科协作:启动标准化MDT流程,整合心内科、重症医学科等资源,确保“入院即救治”。
- 高级生命支持: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序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
五、转运与预后
- 快速转运: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无缝衔接,转运至高级支持设备植入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
- 基础疾病管理: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诱因,改善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
注:以上措施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动态调整,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及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