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医院感染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一、自查内容及发现的问题
-
环境布局与流程规范
- 产房区域划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不明确,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交叉感染风险。
- 部分功能区域(如治疗室、器械清洗区)布局不合理,未完全符合院感要求。
-
消毒隔离措施落实
- 消毒液更换不及时,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未规范执行,部分科室未使用浓度检测卡。
- 无菌操作流程执行不到位,器械浸泡消毒时间未达标。
-
手卫生与职业防护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洗手液、干手设施配备不全,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不足。
- 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不熟练,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
-
医疗废物管理
- 医疗废物分类不清,存在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现象,暂存点标识不全。
- 污水处理记录不完整,日常监测未严格落实。
-
监测与病例管理
-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率低,登记表填写不完整,细菌培养标本送检率不足。
-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存在联用率偏高问题。
二、整改措施
-
优化硬件设施与流程
- 调整产房布局,明确三区划分,完善消毒设备(如安装空气消毒机)。
- 规范器械清洗流程,增设消毒液浓度监测工具,确保紫外线灯管定期检测。
-
强化培训与制度落实
- 开展全员院感知识培训,重点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职业防护等内容,并定期考核。
- 修订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等制度,明确责任人,实行台账登记与追溯。
-
加强监测与反馈机制
- 建立多部门联合督查机制,每月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如空气、物表菌落数检测)。
- 推行抗菌药物使用动态监测,提高细菌培养送检率,减少不合理用药。
-
完善医疗废物管理
- 规范分类标识,配备专用收集容器,定期组织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培训。
- 与专业机构合作,确保污水处理系统达标运行,完善监测记录。
三、整改效果与持续改进
- 通过硬件改造和流程优化,产房布局合格率提升至100%,消毒合格率达95%以上。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至85%,医疗废物分类错误率下降至5%以内。
- 建立院感管理长效追踪机制,通过季度自查、年度评估实现持续改进。
总结:产房院感管理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硬件改造+制度完善+人员培训”多维度整改,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