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记录是医疗过程中对多学科协作诊疗的重要记录,其内容需规范、完整。根据搜索结果,会诊记录的核心内容及格式如下:
一、基本信息模块
-
患者基本信息
-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入院时间等。
-
科别与床号
- 申请会诊的科室及患者所在床号。
二、病情描述与诊断
-
现病史
- 患者当前症状、体征、病程发展等。
-
既往史
- 既往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
-
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主要诊断及需排除的鉴别诊断。
三、会诊目的与过程
-
会诊目的
- 明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调整诊疗方案等。
-
会诊过程
- 申请医师介绍病情,会诊医师体格检查、分析讨论,形成会诊意见。
四、会诊意见与建议
-
会诊意见
- 针对病情的诊断结论、治疗建议等。
-
治疗建议
- 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检查项目等。
-
注意事项
- 药物副作用监测、并发症预防等。
五、记录规范要求
-
签名与资质
- 申请医师、会诊医师需签名并注明职称。
-
时间要求
- 急会诊需在10分钟内完成记录。
-
记录内容
- 详细记录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参与人员及具体意见。
六、附录与后续
-
病程记录关联
- 会诊后需在病程记录中补充会诊意见及执行情况。
-
会诊记录表
- 使用标准模板,包含患者信息、会诊内容、建议等栏目。
示例会诊记录片段
患者信息 :张三,男,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左胸痛1周。
会诊目的 :明确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方案。
会诊意见 :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调整抗凝药物为低分子量肝素,并监测肾功能。
记录人 :陈xx。
通过规范书写会诊记录,可提高诊疗效率,降低医疗风险,促进多学科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