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要求,各地推出的“满电回家”实施方案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一、充电设施建设要点
-
资源挖潜与布局优化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办公区、厂区等公共区域建设集中停放充电设施,推广“共享充电桩/柜”模式,具备条件的单位可向社会开放停车场及充电设施。
引入专业建设运营企业参与设施管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进行改造升级。 -
技术规范与场景塑造
编制充电设施建设技术指引,构建运维信息纳统监管平台,重点推进换电柜等新型设施建设。
二、实施推进步骤
-
分阶段落实
- 示范先行:选取重点单位(如大型企业、商厦)试点,建设标准化充停场所(如海康威视科技园案例)。
- 全面推广:2024年6月起,机关单位率先行动,逐步覆盖所有企事业单位。
-
惠民政策配套
- 推行“1分钱充电”等补贴政策,通过政企协作降低充电成本。
- 实行“园区补贴+员工自理”模式,提供免费充电时段,减轻群众负担。
三、安全管理措施
-
规范使用行为
倡导职工利用白天工作时间充电,减少住宅区夜间充电压力;严禁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行为。 -
消防保障
在充电区域配备消防器材,定期检查设施安全,清理易燃物品,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四、宣教与监督机制
-
常态化宣传教育
通过张贴警示海报、播放事故案例、组织消防演练等方式,普及安全充电知识。 -
责任落实与考核
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单位安全管理考核,压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开展定期督导检查。
五、保障机制
-
政企协作模式
政府统筹引导,联合铁塔公司等企业整合民生资源,探索可持续运营路径。 -
数据化管理
建立充电设施运维数据库,通过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测与问题反馈。
通过上述措施,旨在形成“单位充电为主、社区补充为辅”的格局,系统性解决充电难、充电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