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3月,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含试管婴儿)的医保覆盖政策已实现全国推广,具体进展如下:
一、全国覆盖进展
-
政策落地时间线
- 北京市于2023年7月率先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成为首个试点城市。
- 2024年10月,国务院发文推动各地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截至当月已有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政策落地。
-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宣布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
覆盖人群与成效
- 截至2025年1月,全国累计惠及超100万人次,部分省份(如江西、浙江、天津、贵州)还将相关人员纳入生育保险。
二、地方政策差异
-
报销比例
- 宁夏:参保职工和居民报销比例分别为75%和60%。
- 河北: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扣除10%首付后,统筹基金分别按70%和60%支付。
-
报销范围
- 门诊限定: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在门诊进行,不占用门诊额度。
- 异地限制:跨省异地就医暂不纳入保障范围。
-
报销金额
- 以河北为例,二代试管婴儿可报销4800-6000元,三代可报销6000-8000元。
三、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推动文件
- 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文明确要求逐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2024年10月,国务院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成本。
-
基金可承受性
- 北京市医保局在试点阶段测算显示,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基金支出在可控范围内。
四、实施意义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是我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降低经济负担,提高生育意愿,缓解人口结构压力。各地政策差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后续或进一步优化异地报销等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