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前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时机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的安全。
瘘手术的最佳时机
手术时机建议
- 一般建议在透析前半年到一年进行手术:这样可以确保内瘘有足够的时间成熟,避免在透析时需要临时插管,减少血管损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 具体手术时机:动静脉内瘘手术建议在透析前3个月进行,因为内瘘从手术到成熟需要大约6-8周,国外推荐3个月。
成熟时间
- 内瘘成熟时间:动静脉内瘘手术后,静脉需要4-6周时间逐渐变粗、血流量增加,这个过程因个体差异而异。
- 成熟标准:内瘘成熟的标准包括静脉直径≥5mm,血流量>500ml/min,且穿刺段静脉内径≥5mm。
瘘手术的准备
术前评估
- 详细评估: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身体检查和血管条件评估,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等检查。
-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动静脉内瘘(AVF)或动静脉移植物内瘘(AVG)。
手术过程
- 手术时间:动静脉内瘘手术通常需要1-2小时,具体时间取决于手术难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 手术步骤:手术包括选择合适的手术部位、消毒、切开血管、吻合动脉和静脉,最后进行缝合和包扎。
瘘手术的风险和护理
常见并发症
- 出血: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可能出现出血,通常可以通过局部按压和结扎出血的小血管来控制。
- 血栓形成:由于血管走形改变或高凝状态,内瘘处可能形成血栓,术后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 感染:手术区域的卫生处理不当或术后护理不周可能导致感染,需要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术后护理
- 观察瘘口:定期检查瘘口部位是否有红肿、疼痛、流血等异常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 保持清洁:每天使用温水清洗瘘口部位,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染。
- 避免受压:避免让瘘口受到外力挤压,尤其是睡觉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瘘口部位。
- 监测血流:定期检查瘘口的血流情况,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颜色、手感温度、触诊动脉搏动等方式进行监测。
透析前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最佳时机是透析前3个月,这样可以确保内瘘有足够的时间成熟。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手术过程中和术后需要注意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通过科学的手术时机选择和严格的术后护理,可以大大提高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透析患者瘘管护理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透析患者瘘管护理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最新资料整理如下:
-
日常观察与自我检测
- 每日检查内瘘震颤或血管杂音:用手指轻触吻合口近心端,每日3-4次,若震颤减弱或消失需及时就医。
- 观察皮肤状况:注意红肿、渗血、硬结等异常,发现皮肤温度明显降低或升高应警惕血栓或感染。
-
预防感染
- 保持清洁:透析前用肥皂清洗内瘘侧皮肤,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穿刺点消毒需严格无菌操作。
- 避免抓挠:勤剪指甲,瘙痒时用碘伏轻拭,禁止随意涂抹药物。
-
避免压迫与不当使用
- 睡眠时勿压迫内瘘侧肢体,穿宽松衣物,避免提重物(建议不超过5磅)。
- 禁止在内瘘侧测量血压、抽血或输液,透析时保持肢体固定以防针头移位。
-
正确护理与锻炼
- 透析后热敷:术后第二天可热敷促进消肿,每次0.5-1小时;血肿需24小时内冷敷。
- 适当功能锻炼:如握拳、握球运动,术后5-7天开始,每日3-4组,每次10-15分钟。
-
并发症处理
- 血栓形成:若震颤消失或疼痛加剧,立即就医,可能需药物溶栓或手术。
- 感染处理:局部红肿热痛时用碘伏消毒,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诊。
- 出血应急:拔针后加压止血10-15分钟,避免弯曲肢体,必要时冰敷。
-
生活习惯调整
- 控制体重: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以防低血压或血栓。
- 戒烟限酒:尼古丁会损害瘘管功能,需严格戒烟。
提示:以上护理需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定期评估内瘘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瘘管手术前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瘘管手术前需要进行以下检查,以确保手术安全和顺利进行:
-
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B超、胸片或胸部CT等,以评估患者整体状况。新冠肺炎期间,需额外进行胸部CT检查和核酸检测。
-
常规化验检查:涵盖生化全项、血常规、血型、凝血时间,以及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筛查,避免术中交叉感染。
-
肛门内检查:通过肛门视诊、触诊、指诊和探针检查,初步判断瘘管位置和走向。若瘘管复杂或位置较高,可能需进一步进行碘油造影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三维重建)以明确瘘管结构。
-
特殊影像学检查:多层螺旋CT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性;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复杂肛瘘或克罗恩病肛瘘的术前评估。
-
其他辅助检查:如肠镜检查(排查肠道疾病)、瘘管造影(显示瘘管走向及内口位置)等,根据病情选择性进行。
通过以上检查,医生可全面评估瘘管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透析瘘管手术有哪些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透析瘘管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如下:
一、常见并发症
- 感染
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 - 血栓形成
可能导致瘘管堵塞,表现为震颤减弱或消失,需及时溶栓或手术处理。 - 瘘管狭窄
引起血流量不足,透析效果下降,需通过超声检查早期发现。 - 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局部血管扩张形成“鼓包”,可能破裂出血或感染。 - 出血
术后早期多因吻合口出血,后期与穿刺不当或抗凝治疗相关。 - 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
中心静脉狭窄或回流障碍导致,需排查血管病变。
二、预防措施
- 术后护理
- 保持瘘口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并更换敷料。
- 避免压迫瘘侧肢体(如提重物、穿紧身衣),睡眠时勿压于身下。
- 感染防控
- 透析前后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在瘘口附近抽血、输液。
- 每日自我检查瘘口震颤或杂音,发现红肿热痛及时就医。
- 血栓预防
- 避免过早使用瘘管,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 高凝患者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控制低血压。
- 瘘管维护
- 采用绳梯式或扣眼式穿刺法,减少血管损伤。
- 定期超声监测血管状态,发现狭窄及时干预。
- 生活方式调整
- 控制水分摄入(不超过干体重5%),合理饮食(低盐、优质蛋白)。
- 适度锻炼(如握力训练)促进瘘管成熟,避免剧烈运动。
通过规范护理和定期监测,可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延长瘘管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