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液的流速和总量在血液透析中是关键参数,它们直接影响透析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以下是关于透析液流速和总量的详细信息。
透析液流速的一般设定
标准流速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常规透析液流速一般设定为500ml/min。这一流速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能够确保足够的溶质清除和毒素排出。
高通量透析流速
对于采用高通量透析的情况,透析液流速可以提高到800ml/min。高通量透析通过增加溶质浓度梯度,提高了透析充分性,特别适合需要高效清除中分子毒素的患者。
个体化调整
透析液流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心功能和血管条件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来说,透析液流速应在200~400ml/min之间。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流速应适当降低以避免心血管负担过重。
透析液总量的计算
每次透析的透析液总量
每次透析的透析液总量通常在10-20L之间。透析液总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残余肾功能和透析时间来确定,以确保足够的毒素清除和水分平衡。
透析液总量的调整因素
透析液总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表面积、残余肾功能和透析时间来调整。例如,每次透析的透析液总量可以通过体重和透析时间来计算。
透析液总量的监测方法
透析液总量的监测可以通过称重法、容积法、自动称重计和在线监测系统来实现。准确监测透析液总量有助于评估透析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透析处方。
透析液的流速和总量在血液透析中至关重要。标准流速一般为500ml/min,但在高通量透析中可以达到800ml/min。透析液总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心功能和血管条件进行个体化调整,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监测。合理的透析液流速和总量设置可以提高透析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腹膜透析液的配方和制备方法是什么?
腹膜透析液的配方和制备方法如下:
一、配方组成
腹膜透析液的基本成分包括:
- 渗透剂:常用葡萄糖(1.5%-4.25%浓度),用于调节渗透压并促进水分清除。
- 缓冲剂:如乳酸盐、碳酸氢盐或醋酸盐,用于维持酸碱平衡(pH 5.0-7.0)。
- 电解质:包括钠(132-141 mmol/L)、氯(103-107 mmol/L)、钙(1.25-1.75 mmol/L)、镁(0.25-0.75 mmol/L)等,需与血浆浓度相近。
- 其他成分:部分配方含维生素B15、L-赖氨酸-抗坏血酸盐、中药提取物等,以增强抗腹膜纤维化作用或生物适应性。
二、制备方法
-
传统工艺:
- A液制备:将无水葡萄糖、氯化钙、氯化镁溶于注射用水,调节pH至2.8-3.5。
- B液制备:将氯化钠、碳酸氢钠、乳酸钠溶于注射用水,通入CO₂控制pH至6.3-7.5。
- 包装:采用非PVC双室袋分装A液和B液,外层用高阻隔材料密封,确保灭菌稳定性。
-
新型工艺:
- 全加工流程:包括蒸馏提取纯净水、温控混合、环境灭菌、原料配比及摇匀混合,可在家自行制备。
- 关键步骤:需控制温度(36-37℃)、灭菌环境,并实时监测混合液状态。
三、注意事项
- 安全性:避免使用含DEHP的PVC包装,优先选择非PVC材料以减少增塑剂风险。
- 个体化调整:根据患者肾功能、腹膜功能及并发症(如低钾血症)调整配方,如添加氯化钾或调整葡萄糖浓度。
具体配方和操作需严格遵循医嘱,确保无菌及渗透压平衡。
透析液中常见的污染物有哪些,如何去除?
透析液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去除方法如下:
一、常见污染物
-
微生物污染
- 细菌:假单胞菌属(占比50%)、肠杆菌属等,是透析液中最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
- 真菌:如甄氏外瓶菌、近平滑念珠菌等。
-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可引发发热等反应。
-
化学污染物
- 重金属:铝、铜、铅、氟化物等,可能来源于水源或水处理材料。
- 无机盐:硫酸盐、硝酸盐、锌等,过量可导致代谢紊乱。
- 消毒剂残留:如氯、次氯酸、戊二醛等,可能残留在水中。
-
其他污染物
- 有机化合物:农药、化肥残留,以及透析膜降解产物。
- 致热原:如细菌代谢产物,可引发发热反应。
二、去除方法
-
水处理系统优化
- 过滤:通过砂滤、活性炭吸附去除颗粒物和有机物。
- 反渗透(RO):利用高压半透膜清除细菌、病毒及小分子污染物,是核心净化步骤。
- 软化处理:使用离子交换树脂降低钙、镁离子浓度,防止硬水综合征。
-
消毒与灭菌
- 化学消毒: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如500mg/L浓度)擦拭机器表面,或臭氧氧化降解有机物。
- 热消毒:对透析机管路进行高温蒸汽灭菌。
-
监测与维护
- 定期检测:每月检测细菌总数(≤100CFU/ml)、内毒素(≤0.5EU/ml),每3个月检测化学污染物。
- 系统维护:检查反渗透膜密封性,及时更换老化部件,避免泄漏。
-
透析液管理
- 无菌配制:使用终端超滤器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
- 避免污染:透析液储存容器需严格消毒,避免接触非无菌环境。
三、临床意义
污染物若未有效清除,可能导致急性溶血、贫血、骨病等并发症,甚至引发致热原反应。因此,需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手段,确保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符合国家标准(如YY0572-2015)。
透析液的渗透压如何调节?
透析液的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
调整钠离子浓度
钠是透析液中最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物质,通过改变钠浓度可直接控制渗透压。常规透析液钠浓度为135-145 mmol/L,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等钠透析(与血钠相等)、低钠(<135 mmol/L)或高钠(>145 mmol/L)透析。例如,高钠透析可减少低血压和失衡综合征,但需注意控制血钠水平不超过140 mmol/L。 -
调节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是腹膜透析液渗透压的重要调节剂,通过增加葡萄糖浓度可提高渗透压和超滤能力。例如,4.25%葡萄糖透析液的渗透压可达480 mOsm/L,适用于需要快速超滤的情况。但需注意高糖可能引发高血糖等副作用。 -
优化电解质平衡
除钠外,钾、钙、镁等电解质的浓度也需调整。例如,钾浓度通常设定为3-4 mEq/L以维持血钾稳定,钙浓度控制在1.25-1.75 mEq/L以避免低钙血症。这些调整需结合患者血生化指标进行个性化设置。 -
使用缓冲剂稳定酸碱度
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缓冲剂不仅调节pH值,还间接影响渗透压。例如,乳酸盐可转化为碳酸氢盐,纠正酸中毒的同时维持渗透压稳定。 -
动态可调钠透析技术
通过透析过程中钠浓度的动态变化(如从高到低),既能减少失衡综合征和低血压,又能避免持续高钠导致的口渴和高血压。
注意事项:渗透压调节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如血压、血糖、贫血程度等,并通过定期监测血电解质、渗透压等参数优化方案。例如,糖尿病肾病患者需优先使用含糖透析液以稳定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