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来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数的70%~90%。以下是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具体介绍:
-
特征表现
- 组织学结构:具有特征性乳头状结构,由单层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组成,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改变,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等。
- 生长速度: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数年。
-
病因
- 遗传因素: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如P53基因突变、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或异位、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缺陷等。
- 放射性因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放射性尘埃接触史或全身放射治疗史,可诱发此病。
- 其他因素:包括性别(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年龄、促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和生长激素水平等。
-
症状
-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以甲状腺触及肿块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肿块生长缓慢,多数无不适感。
-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压迫症状,如侵犯喉返神经时出现声音嘶哑;压迫气管时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时引起吞咽困难等。
- 晚期可转移到肺、骨等部位,引发咳嗽、咯血、骨骼疼痛等症状。
-
诊断
- 超声检查: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经验丰富的超声学专家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
- CT或MRI:用于进一步了解甲状腺肿物、肿大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 喉镜检查:了解声带活动是否正常,判断喉返神经受累情况。
- 细胞学检查:对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准确率更高。
- PET-CT: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肺部、全身骨骼等远处转移。
-
治疗
- 手术治疗:根据甲状腺肿瘤病变情况选择一侧甲状腺叶加峡部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并根据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选择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颈淋巴结清扫。
- 甲状腺激素治疗:通过抑制人体生成血清促甲状腺素,去除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的环境。
- 同位素治疗:适用于出现肺部或骨骼转移的晚期病例及某些高危病例。
- 放化疗:由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对放化疗不敏感,一般不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
预后
- 总体预后较好,但具体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等。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患者,治愈率较高,生存率也相对较高。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常见恶性肿瘤,虽然恶性度较低且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