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其名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鄂尔多斯的原名及其名称的由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鄂尔多斯的原名
伊克昭盟
- 鄂尔多斯市原名为伊克昭盟,这一名称源自清朝时期对蒙古鄂尔多斯部落的行政区划。伊克昭在蒙古语中意为“大庙”,因清初蒙古鄂尔多斯部六旗会盟于达拉特旗规模宏大的王爱召而得名。
- 伊克昭盟的设立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当时清政府将鄂尔多斯部落划分为六个旗,左翼前、中后三个旗,右翼前、中、后三个旗,六个旗作为一个盟,称为伊克昭盟。
撤盟设市
- 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鄂尔多斯市。这一改名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反映该地区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也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 鄂尔多斯市成立后,继续保留了“鄂尔多斯”这一名称,这一名称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象征着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鄂尔多斯名称的由来
蒙古语含义
- “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这一名称最早与成吉思汗的“八白室”有关。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去世后,其遗物被安奉于八个白室中,这些白室被称为“八白宫”,蒙古语称之为“naiman qagaan ordo”,意为“八个白色宫帐”。
- 这些宫帐最初由达尔扈特部落守护,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即鄂尔多斯部落。这个部落随着“八白室”进驻鄂尔多斯地区,因此得名鄂尔多斯。
历史背景
- 鄂尔多斯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其子拖雷在伊金霍洛地区设立了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部落,这个部落后来被称为鄂尔多斯部落。
- 清朝时期,鄂尔多斯部落被划分为六个旗,合称伊克昭盟。撤盟设市后,伊克昭盟改名为鄂尔多斯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鄂尔多斯的历史背景
早期历史
- 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4万到7万年前的“河套人”时期,当时这里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
- 从夏商春秋至秦汉唐宋的几千年中,先后有数十个北方部落民族在这里游牧生活,形成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
现代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鄂尔多斯地区先后设立了多个旗、县和公社。1949年5月,成立伊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绥远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
- 鄂尔多斯市成立后,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重要能源基地。
鄂尔多斯市原名为伊克昭盟,这一名称源自清朝时期对蒙古鄂尔多斯部落的行政区划。1907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东部开垦的地区设东胜厅,1912年改为东胜县。2001年,伊克昭盟正式更名为鄂尔多斯市,这一名称在蒙古语中意为“众多的宫殿”,象征着该地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鄂尔多斯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