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口腔正畸评价语:
-
牙齿排列
- 整齐度
- 优秀:牙齿排列极为整齐,牙列间隙均匀一致,牙齿长轴相互平行且连续成一直线,从各个角度观察都呈现出规则的弧线,如上前牙的切缘和舌面,下前牙的切缘和唇面排列协调,形成一条平缓弧线;上后牙的近远中向中央窝排列在同一平面或一条直线上,下后牙的颊尖连线排列一致。
- 良好:牙齿排列基本整齐,存在轻微的不齐,但不影响整体美观和咬合功能。牙列中的牙齿略有错位,但在可接受范围内,例如个别牙齿扭转角度较小,不超过5度。
- 一般:牙齿排列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齐,有较明显的错位、拥挤或间隙不均等情况。比如牙齿扭转角度在5度到10度之间,或者有个别牙齿的牙根暴露较多,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性。
- 较差:牙齿排列明显不整齐,拥挤、错位严重,对美观和咬合功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牙齿之间的重叠、扭转角度大,超过10度,或者有明显的牙列间隙过大或过小等问题。
- 咬合关系
- 正常咬合: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良好,牙齿尖窝相对关系正确,能够达到广泛而稳定的接触,实现了良好的尖窝交错咬合。在正中咬合时,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内,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沟内,并且双侧咬合对称,咬合力分布均匀。
- Ⅰ类咬合关系:上下颌骨及牙弓的大小、形态发育基本正常,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内,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沟内,牙齿排列基本整齐,咬合接触良好。
- Ⅱ类咬合关系:上下颌骨及牙弓的发育存在异常,下颌骨或下颌牙弓相对于上颌骨或上颌牙弓较小,导致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远端,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沟远端。这种咬合关系可能会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需要通过正畸治疗进行调整。
- Ⅲ类咬合关系:与Ⅱ类咬合关系相反,下颌骨或下颌牙弓相对较大,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近端,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沟近端。Ⅲ类咬合关系也会导致咀嚼功能障碍和面部形态异常。
- 整齐度
-
治疗效果
- 显著有效:经过正畸治疗后,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标。不仅牙齿整齐美观,咬合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面部形态得到了良好的调整,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 效果良好:正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牙齿排列明显改善,咬合关系基本正常。虽然可能还存在一些轻微的细节问题,但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和功能,患者对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 效果一般:治疗后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有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未得到完全解决。例如,牙齿仍有一定的不齐或咬合不完全正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保持。
- 效果不佳:正畸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改善不明显,仍存在较多的错颌畸形问题。可能是由于治疗方案设计不合理、患者配合度不够或其他原因导致,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
稳定性
- 高度稳定:治疗后牙齿的位置保持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复发现象。咬合关系稳定,能够长期维持正常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形态,说明正畸治疗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 比较稳定:牙齿位置基本稳定,有轻微的复发倾向,但不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通过佩戴保持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复发,保持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牙齿排列。
- 稳定性一般: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牙齿位置有一定程度的移动或变化。需要密切观察和定期复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治疗效果,如延长佩戴保持器的时间或进行一些辅助治疗。
- 不稳定:治疗后牙齿位置容易复发,咬合关系不稳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保持。否则,可能会导致错颌畸形的再次出现,影响治疗效果和口腔健康。
-
面部美学
- 极大提升:正畸治疗后,面部美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面部轮廓更加协调、美观。牙齿排列整齐对面部外形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使嘴唇闭合自然,笑容更加自信和迷人,整体颜值有了明显的提升。
- 明显改善:面部美学有显著的提高,牙齿的排列和咬合改善对面部外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原本因牙齿前突导致的嘴唇前突问题得到了解决,面部比例更加协调,增强了面部的立体感和美感。
- 有所改善:治疗后面部美学有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是因为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改善程度有限,或者患者的面部形态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骨骼结构等。
- 改善不明显:正畸治疗后,面部美学没有明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牙齿排列和咬合关系的改善对面部外形的影响较小,或者患者的面部特征本身就比较独特,需要结合其他美容方法来进一步改善面部外观。
口腔正畸评价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全面且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医生了解正畸治疗的效果,也能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口腔正畸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