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是医学术语,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症状突然出现、进展迅速且较为严重的阶段。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异常或不适,是疾病最活跃、最关键的时期。
具体解释:
-
定义
急性期是疾病或损伤发生后,机体产生强烈反应(如炎症、疼痛、发热等)的阶段。例如,流感的高烧、咳嗽,或心肌梗死时的胸痛都属于急性期表现。 -
与慢性期的区别
- 急性期:起病急、症状重,持续时间较短(数天至数周)。
- 慢性期:疾病迁延不愈,症状可能反复或持续存在(数月到数年)。
-
典型特征
- 症状突然且剧烈(如急性阑尾炎的腹痛)
- 可能伴随全身反应(发热、乏力)
- 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如感染时白细胞升高)
-
处理原则
- 及时就医:需尽快诊断和治疗(如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时间)
- 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如退烧、止痛)
- 防止恶化:避免并发症(如急性肝炎患者需戒酒)
常见例子:
- 感染性疾病:新冠急性期(发热、咽痛)
-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急性期(胸痛、气促)
- 外伤:骨折后急性期(肿胀、剧痛)
其他领域借用:
在心理学中,可能用“急性期”描述心理危机的突发阶段(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强烈反应期)。
若遇到具体疾病(如痛风急性期、溃疡急性发作),建议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