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九大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分为时间维度和结构维度两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时间维度工具(逆周期调节)
-
资本管理工具
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资本缓冲要求(如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和风险权重,抑制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 -
流动性管理工具
设置流动性覆盖率(LCR)、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指标,约束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短期融资和期限错配行为,增强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 -
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增速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控制信贷过度扩张或收缩,防范债务水平偏离合理区间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
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工具
调整保证金比率、杠杆率限制等,抑制金融市场(如证券、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投机行为。 -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工具
通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外汇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防范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结构维度工具(风险传染防控)
-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工具
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保险机构等实施更高资本、杠杆率和流动性要求,降低“大而不能倒”风险。 -
金融基础设施管理工具
强化支付清算、中央对手方等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健性要求,防范风险跨市场传染。 -
风险处置与早期干预工具
建立恢复与处置计划(RRP)、压力测试机制,确保危机时期关键金融功能持续运行。 -
部门性风险防控工具
针对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通过贷款价值比(LTV)、债务率限制等工具防范局部风险扩散。
注:上述工具的运用需结合系统性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并与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等政策协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